基礎設計:
1、根據(jù)工程地質(zhì)勘察報告、上部結構類型及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和當?shù)氐氖┕ぜ夹g水平及材料供應情況確定基礎的形式,材料強度等級,一般有淺基礎(如:獨立基礎、條形基礎等)和深基礎(如:樁基)。
2、基礎底面積的確定及地基承載力驗算。
3、基礎內(nèi)力計算及配筋計算。
4、考慮必要的構造措施。
結構施工圖上是結構工程師的語言,是直接面對施工現(xiàn)場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,應該按照一定的規(guī)范繪制。
在短肢剪力墻較多的剪力墻結構中,多數(shù)設計人員將較短的墻段都畫為約束邊緣構件或構造邊緣構件,將計算需要的縱向鋼筋均勻配置在整個墻段內(nèi),這是不妥的,因為配置在墻肢中和軸附近的鋼筋并不能發(fā)揮作用,因此縱向鋼筋應向墻肢端部集中,宜打印剪力墻邊緣構件配筋計算結果復核??拐鹪O計規(guī)范6.4.9條規(guī)定:“抗震墻的墻肢長度不大于墻厚的3倍時,應按柱的要求進行設計,箍筋應沿全高加密”,SATWE等程序在計算時也是照此條規(guī)定辦理。如墻厚為200mm,墻肢長度600~800mm,雖然墻肢長度達到墻厚的3~4倍,認為仍宜按柱配筋。
有些人在電算總信息中輸入分布筋的配筋率為0.30%(規(guī)范要求一、二、三級剪力墻小0.25%,四級剪力墻小0.20%,為強制性條文),但實際配筋小于0.30%,這就不對了,因為豎向分布筋的配筋率會影響剪力墻的配筋計算結果(見高規(guī)7.2.8~7.2.12條)。剪力墻的豎向、橫向分布筋也不必太大,如墻厚為200或250mm,縱、橫向分布筋都配φ12@200雙排(配筋率達0.565~0.452%)似無必要,但鋼筋間距宜≤200mm,對防止剪力墻開裂有好處。
如果把設計過程視為一個數(shù)據(jù)處理過程,那么,以一個零件為例,工作能力設計只為人們提供了極為有限的數(shù)據(jù),盡管這少量數(shù)據(jù)對于設計很重要,而零件的終幾何形狀,包括每一個結構的細節(jié)和所有尺寸的確定等大量工作均需在結構設計階段完成。其次,因為零件的構形與其用途以及其它“相鄰”零件有關,為了能使各零件之間彼此“適應”,一般一個零件不能拋開其余相關零件而孤立地進行構形。因此,設計者總是需要同時構形較多的相關零件(或部件)。此外,在結構設計中,人們還需更多地考慮如何使產(chǎn)品盡可能做到外形美觀、使用性能優(yōu)良、成本低、可制造性、可裝配性、維修簡單、方便運輸以及對環(huán)境無不良影響等等。因此可以說,結構設計具有“”和“多目標”的工作特點。

